Archive for 2015

After Farewell Party

"Bye bye, B. And thank you very much."

昨天是直屬主管B的Farewell Party,依然很不會時間管理的我,還是到最後一刻才因為要趕末班車而離開先走。本來想搭捷運的,但待到太晚,最後還是只好搭計程車到轉運站。眼看時間趕不上,又直接請司機大哥把車開到內湖,希望在第二站趕到末班車。

趕是趕在車來前先到站牌了,車也來了,無奈我在隊伍的最後,而在我翻找著包包裡的悠遊卡並準備要踏上車那一刻,客運司機宣布了此班客滿,便關上車門走人。我看著公車動態App,上面顯示應該還有另外一輛車會到,我索性也只能等等看。

等了將近半個小時過後,車子又忽然從動態上顯示過站已上高速公路,我也無計可施,只好硬著頭皮搭計程車回家(並且已被在電話裡被家長念過一輪每次都做不好時間控管)。這是我這份工作以來第二次搭計程車從台北直奔回家,很榮幸再次享受那種跳表跟心臟跳的一樣快的感覺。

等叫的車來了之後,我上了車、司機大哥也跟我確認了是我叫的車,當時我因為喝了幾杯酒而感覺有點醉,又因為工作上的事情心情低落,只想趕快回家就好,司機說什麼我也不是很有耐性。不過我記得一上車,司機大哥先是好聲好氣的跟我提醒了聲遠途的計費會比較貴,我只想著又不是第一次坐,而且末班車都走了我也是逼不得已才搭計程車。反正只要趕快回到家就好了。

後來,車子下了交流道之後,已經快接近家裡,我看著加成表,心裡想著已經花費太多錢了,要不提早下車好了,不然再跳個十幾塊的話,夜間加成又要加一個區間的錢了。我請司機大哥提前在一個大馬路口前放我下車,剛好前面是個便利商店,他便問我:「這邊下車走去目的地還要一段路,你是要買個東西而已嗎?」我含糊說我想在這邊下車就好,走回去要不了多久的,但他又說:「如果你只是要買個東西,我可以在這邊等你。」我一直說沒關係的,我在這邊下車就好,後來便跟他開始算車錢,基本車資加夜間加成等等的,算下來也要九百多的車資,最後他跟我說收我九百就好。我有點嚇到,後來本來付了錢要下車了,司機大哥不知怎麼的似乎看穿我的意圖,他說:「是不是因為錢的關係?沒關係啦,都快要到了,我還是載你回去啦!」我跟他說沒關係,真的走一下就好,但他還是很堅持要把我送到目的地。

後來他堅持開了車,跟著GPS走到我家附近的位置,我一直跟他道謝,其實真的很感動,因為當晚實在花太多錢在有必要跟沒必要的事情上面,本來讓我很肉痛的車錢想說能省則省,謝謝大哥這樣體諒我,他跟我說:「不要緊的,我都已經賺了你九百塊了。」連繞進巷子後,我請他路邊停就好,走進去不過十秒鐘的路,他還是堅持一定要到門口才放我下車。

我後來告訴了B這個故事,他留下「良心」二字的評價,我在當晚回到家也馬上回傳滿分的評價到叫車的App上。

謝謝司機大哥把我平安的送回家,體諒我的小心機,還堅持把我送到家門口。
雖然我真的肉痛花了很多錢(一種讓我學到教訓的概念?),但真的很謝謝司機大哥,大家都是出來工作賺錢的人,他能有這樣的舉動,我真心感恩。

好人一生平安。

願B在大家的祝福下未來一切順利。

也願我自己能順利度過倒數三個禮拜。




by S.

最後還是承認了興趣的重要性



錯綜、複雜,蜿蜒曲折

面對著明天是一種不安。


終於還是承認了一份工作中,興趣的重要性。少了興趣,似乎少了推動我前進的理由,我不耐煩的做著所有的事情,兩個月的時間,簡直像是過了半年。只是越來越感到抗拒,甚至偶爾還會有不知所以的恐懼,無時無刻在心裡叫囂,想要離開這荒唐的位置與世界。

當每天只能踏著夜色返家時(偶爾甚至無法返家),我開始認清了這不是我想要的,我害怕每天都看不到盡頭的那種感覺,總像是在逃一般的離開辦公室,每天都像是一種死裡逃生的解脫。也許是有一些誇大了,畢竟還是有人深深熱愛(或是嚮往)著這樣的工作,可是對我來說只是越來越不快樂。我想要的是合理的工作合理的對待,我渴望著能夠有自己的生活,哪怕只是下班後可以逛逛書店的時間也好,而不是永遠在擔心到底趕不敢的上回家的車。

成就感在哪裡?成就感在看到一張稿或是一段影像出來的那一刻,可是那種喜悅又是陌生的,因為需求來自客戶、作品產自創意,而我只是在那中間不斷來回折返跑的小螞蟻,也許換個角度看,就小歸小的小螺絲釘,少了它機器就無法正常運作,但對於這樣的日子,真的是充滿無奈與無力,像一個溺水的人,不斷掙扎喘氣,只是想活下來。

我不知道這樣的陣痛期還要多久,只是我漸漸開始不斷覺得,這真的是我想要的嗎?在這之中,我好像找不到任何一點自己喜歡的元素。新客戶剛來的那時候,主管採用了我的想法去提操作策略,在那時候我以為自己找到的一個轉捩點,但後續下來,我只覺得越來越他媽的煩,完全提不起興趣。

再然後,知道了身邊的人要離開,我承認我一定有受到影響,雖然還是搖擺不定,可是我真的很難說服自己繼續留下來。好,試試看,留下來,撐個一年吧...可是你想哦,接下來這段時間,每天都會過著不知盡頭的生活,服侍那些令人無奈的客戶,然後公司又給不了應該享有的那些,真的要過樣的生活嗎?雖然有人給過我忠告,說這樣的年紀,要想的應該是生存而非生活,可是少了生活,我是為了什麼要過這樣的日子?私以為,工作應該成為生活的一部份,而非生活成了工作的一部份,而且還是非常非常非常小的那部份。

我想起了我最崇拜的那個人,我想起了他為了夢想是多麼的努力,我想起了世界上成功的人是多麼的努力著,可是我也想起了,他們努力的那些,背後難道不是有興趣在支撐著嗎?因為是做著自己喜歡的事情,才能毫無顧忌、充滿勇氣的往前進吧;做著不喜歡的事情,久而久之,簡直變得跟行屍走肉一樣。我不想變成那樣。我不想失去興趣,我無法做一個對生活冷淡的人。

赫然發現今年一整年都在跟自己的思想反覆對抗,不斷挑戰自己的邏輯,我需要幫助,可是卻也需要自己面對。我在乎我自己,對,我通篇都在談論我自己,因為我在乎我自己。我在乎我自己快不快樂,可是我也不想讓自己後悔,我找不到一個答案。我知道這個答案沒那麼容易,我只能一邊往前走,一邊找答案,還有,我希望自己能夠決定這條路上的風景,因此年底是個關鍵,我還在掙扎、可是卻也清楚的發覺自己的不願意,不願意繼續這樣沒有生活的生活。我敬佩在這樣的行業與生活中找到自己的舞台的人,但是我越來越懷疑我也想要、或是能夠成為那樣的人。我找不到那樣的興趣。


在這裡,我只找到無盡的黑,那是下班後整個城市都已進入睡眠的夜色。



ps, 進入這行業之後我才深深體會到,原來報章雜誌翻過的一頁紙、電視上播著但因為不想看而轉台的30秒,以及點開網頁時被我馬上關閉視窗的那些,都是靠多少人耗費多少個日夜合力完成的,而這些所希冀的只是多一點對產品或是品牌的注意,背後卻可以連動著好幾個產業...總之,這一切都不簡單。世界上沒有一件事情是簡單的。


express by S.


Courage




最近的課題是勇氣。

誤打誤撞進入一個全新的圈子,轉換中的陣痛把我自己嚇個半死,各種糾結、慌亂,找了好多人聊著自己的近況,感謝每個人都給我一些觀點和意見,雖然還是處在一種猶豫不決的情況,但至少我發覺我應該更有勇氣的去面對。

想想,我喜歡的東西很多、不喜歡的東西很多,一開始不喜歡到最後喜歡上的也很多,這次呢?在現在這個風尖浪口,是我不夠有勇氣,面對來自各方的壓力,頻頻想著退縮,甚至常常是早上鬥志高昂的出門,結果晚上疲憊不堪的回家。A告訴我不要想著自己的期限,就放膽去闖;B讓我好好思考到底喜歡不喜歡的這個問題;R說現在放棄還太早了;連我的設計師都說應該去挑戰看看,年輕時要想的是生存而不是生活,很多時候經歷一切之後回首,會發現原來自己其實不僅能夠做到而且還能力提升。

會不舒服,是否也意味著正在突破舒適圈呢?


#這次的挑戰
#真的不是只是說說而已了

murmur by S.

A Tale of Two Cities 2015




倫敦巴黎之旅最後三天。

都說巴黎美麗醉人,我以為不怎麼懂得欣賞浪漫的我不會理解,沒想到走了一趟巴黎,倒也開始想念起她的動人。

英國倫敦,像是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都市。可以用熟悉的英語溝通,卻又和美國那麼樣的不同,有著一股渾然天成的,所謂的「英倫」氣質。那種姿態跟優雅,跟紐約的張揚是那麼樣的不同,逃出現實來到這邊,覺得鬆了一口氣,彷彿回到了那時候。

法國巴黎,或許是因為待的時間短暫、行程緊湊,也或許是因為一開始的種種聽聞導致期待度不高,實際穿梭在城市中,反而找到許多驚喜。每天都抓緊時間跑各個行程,實在不敢相信,那座艾菲爾鐵塔就這樣出現在眼前。

14天,兩個禮拜的時間。無論是十個月或是兩個禮拜,旅行永遠不嫌時間太多。能夠隻身一人穿梭世界、能夠在異地他鄉有好友相伴,經過前段時間工作後,開始覺得這是越來越難能可貴的事情。


很美好,很美好。



by S.

「敬往事一杯酒,願歲月無可回頭。」


今天是我離開的日子。

剛剛有著千頭萬緒,想說很多話,但到了此刻,卻又不知道該說些什麼才好。宏觀來看,這九個月的時間不長,多的是忙碌又累到不行的日子,更別說常常還被氣的大翻白眼,什麼奇葩事情奇葩客人都有,可是當我走出店門口的那一刻,我所想到的,都是最初的時光,與那些歡笑著和夥伴們一起過的日子。

那時候什麼也不知道,一個憧憬讓我踏入了這裡。工作的分配,從最初的有所抗拒,到後來逐漸上手,雖不至於到精熟,但至少也有個七八成的專業感覺。的確,要學的還是很多,欠缺的還是很多,可是我還是選擇離開了。內心隱約有個想法,總覺得還想要做得更多更多。在這裡雖然忙,每天與客人鬥智鬥勇,卻還是份算安穩單純的工作。但我似乎不應該只投身於這份安穩中,我想做的不只這些。尤其每當假日,人潮來來去去,很多數時候都覺得無力。

還有其他因素。反正很多事情都不會只朝一個方向走,不同的內外力拉扯,而來到今天。

關於離開,我想過很多畫面,然而實際上卻是這樣平凡而自然的一天。彷彿只是和往常一樣的下班,而不是離開這個工作團隊。所有最讓我捨不得的,就是個這個工作團隊。大家都相處得相當好,笑笑鬧鬧的一起挺過每個工作日,休息時間氣氛熱烈,甚至整團人不愛到員工休息室,只因為那裡太安靜,而我們總是大吵大鬧。和這一群人,從零到現在,一起過了九個月的日子,都說一起開店感情會不同一般,我想是真的。


相聚有時,別亦有時。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特別喜歡這句。雖然捨不得,但終究是選擇離開了。平凡的(又帶著點激烈的)一天,還值了文具一上午,下午開始準備換展,忙著忙著忙著居然一路忙成all班,在最後還是希望自己能盡一點力,然後跟還要繼續忙下去的其他人告別,總而言之,我離開了。

雖然總說不喜歡後悔,可實際上在紛紛擾擾的人生旅途中,還是難免會有些覺得當時做了不恰當的決定的時候。但願在未來的歲月可以更坦然的昂首闊步,能對自己多一點自信,也希望曾經共事過的大家都能一切順利。






by S.

電影 / 何以笙簫默



何以笙簫默 / Silent Separation (2015)


如果世界上曾經有那個人出現過,其他人都會變成將就。而我不願意將就。


這部電影從一開始到最後,我的腦海中始終飄過四個字:美則美矣。

作為一部電影,何以笙簫默的畫面質量很高,氣氛很足,但作為一部經典小說,我總覺得它不是那個我所熟悉的「何以笙簫默」。

事情是這樣的,在我看了部分的電視劇版本跟完整的電影之後,我發覺,我認為若是由一個生面孔來主演,或許效果會更好。綜合各種比較,我竟然最後覺得,電視劇版的少年時期演的最是出色。我的想法很簡單,純粹就是,這是一部小說,一百個讀者自然心裡會有一百種何以琛、趙默笙甚至其他角色的各種形象,而我們太熟悉自己心裡所想像的那個形象。然而,不是鍾漢良演繹的差也不是黃曉明表現得不好,只是他們不會是我們所設想的形象,整部電影看下來,我總覺得男主角是黃曉明而非何以琛,女主角是楊冪而非趙默笙。簡單來說,我很難入戲,但反而電視劇版少年時期的那些年輕演員會讓人產生好奇,接著不知不覺的,就被說服了。

是我的想像讓我有了先入為主的想法,因為太熟悉這個故事了,所以心裡自然會有一個套路,但電影演出來的,自然會是導演、演員甚至是編劇所認為的角色形象以及故事節奏,似乎這也是為什麼受歡迎的作品改編時常會發生很難讓所有人都滿意的現象。(不過觀眾本來人人都意見很多啦)

另外,這部電影的力道不足,許多場景像是為了畫面而畫面,反倒顯得說服力不夠,變的十足偶像劇(欸是說它本來就是偶像劇啊!!!)。像是趙默笙和何以琛各自的家,都設計裝潢的十分浮誇(雖然失戀33天裡女主角的單身公寓也是大的不像話)。再者,整部戲的節奏有些零碎,特別是一剛開始的部份,到中後之後才讓人漸漸習慣,會有種跳來跳去到底是在演什麼的感覺。

有些新加入的小元素我倒是很喜歡。本戲最愛Hold住姊,實在太誇張了反而很好笑,後面她沒再出現讓我好傷心。黃子韜那段如果真的是有隱隱約約的曖昧而不是我多心的話,我反而覺得還不錯啊XDD 不然多他一個角色實在有點生硬,雖然的確是替角色群添色不少,也扮演著用一個瓶子點醒畫地為牢的何以琛的關鍵角色。正主兒Angelababy也莫名的好耶,或許是本身就帶有正妻散發出的敵意,哈哈。有些段落,像是結婚登記和制服誘惑,也實在是很好笑。

總之,在看之前就知道這會是部被不由自主檢視許多細節的電影,但整體的質感還是挺好的,作為一部都會愛情電影,還是滿不錯的。



by S

Broken


我昨天打破了一個玻璃杯。

不是故意的,在黑暗中勾到,但當它倒下時,我一點也沒加速任何動作,似乎沒打算去扶、也沒打算去撿,然後它就這樣往地板砸下去。好像有濺起一點玻璃渣子,費事的是清理,但我恍惚的好像不是我弄破的似的。


今天上班時算了一下,大約還有19個上班日吧。
近來發生的林林總總,總之,沒有想過最後會是這樣。或許我總是自作多情,總以為自己還有一些「可用之處」,結果就是,大半的時間都被發配邊疆長駐另外一個以往只是稍微協助的領域,然後每天眼睜睜的看著自己被隔絕在外。就好像,每天只是去上班,這個人有出現而已。

有時候會滿生氣的吧,沒有人察覺(我猜吧),但我都看在眼裡。說真的,一肚子火。

但今天吃晚餐時,一位同事就別件事說:「都出社會了,也不用太介意了吧。」


是吧,算了。
感謝的那些我還是很感謝,縱然結局如此,我還是在這裡過過一段很棒的時光。笑著的時間總是比較多的。

繼續挺著肩膀,走下去。



murmur by S.

電影 / 魔幻月光 Magic in the Moonlight




魔幻月光 / Magic in the Moonlight (2014)


So in the end, you lost her.
It's sad, because... there really was something between us. Some chemistry. Some magic. And I say chemistry or magic because... I believe I actually loved her from the first... first moment I laid eyes on her.
Well, love at first sight is a kind of magic, isn't it?

一部集結了1920年代的歐洲、Woody Allen、Colin Firth和史東姊的電影,怎麼能令人不喜愛?

一直沒特別把這部電影放在心上,雖然跟同事從去年十一月電影上映約好要看到電影下檔了都還沒看,直到我知道主演的是紳士之王Colin Firth和史東姊之後,我才真正對這部電影產生興趣。

Woody Allen的片有種特別的氛圍,有人說它聒噪、一點神經質,我卻深深被那種復古的風情吸引。看過他的午夜巴黎(Midnight in Paris)、藍色茉莉(Blue Jasmine)再加上這部魔幻月光,他的片選角一流、平順不張揚,可是越是看下去就越引人入勝,一開始有點霧裡看花,直到最後才會知道電影所要表達的意涵。

就像魔幻月光,看到後半部甚至覺得有寂寞拍賣師(The Best Offer)和傲慢與偏見(Pride and Prejudice)的影子,但其實電影只是在闡述一個很簡單的道理--愛情的魔力是凌駕於理性與感性之上的。

另外,關於探討「真相」和「假象」這方面,這部電影也有很有趣的論述。如果假象能使人開心,如果假象無傷大雅,何樂而不為呢?像是所謂的「通靈」安撫了失去丈夫的老婦的心靈,使她擺脫傷愁,再不懷疑已故的丈夫,這樣錯了嗎?似乎人,有時候也是需要依靠假象繼續過日子。

除此之外,在角色上,Colin Firth飾演的「魔術師」Stanley和Emma Stone飾演的「靈媒」Sophie的對比,也顯得相當有意思。一個是基於現實和技巧的延伸,另外一個則是遊走在現世和虛無之間,當他們互相爭論、互相拆穿彼此的時候,對白十分具有張力。理性與邏輯至上的男主角Stanley,最後還是敗給了女主角Sophie的一抹微笑。

我意外喜歡這部片,雖然午夜巴黎依然是我的經典不敗,但越到後來,看到Stanley一步步解放自己,投降愛情,雖然不改犀利言詞,可是還是忍不住讓人微笑。
關於愛情,Stanley是這麼說的,
"All I was looking for was one sign."




by S

"So we beat on"



說實話我很討厭小確幸這個詞。


學生時代結束後,很盼望每一天都過得充實、有目標,結果卻是一天庸碌過後的疲憊。因為一點點小事情就覺得像是被針扎了一樣似的退縮,想了很多,卻總是沒想出些什麼。

「我要再想想。」

「我要再考慮看看。」

「我還沒決定好。」

「我不知道。」

曾經我羨慕有夢想的人,然而開始工作之後,我發覺人不能沒有夢想,那怕是無法實現的夢想也好,心裡至少要有個寄託,否則面對接下來幾十年的人生,會是多麼的不知所措。所以我給自己許了一個小小的夢想,光是想像,心裡就會有種小小的滿足。
回到小確幸。
小確幸這個詞,太讓人感覺侷限了。好像只要生活中一點小小的事情滿足,就沒什麼好追求的了。人怎麼可以缺乏鬥志呢?怎麼可以只有這樣?
結果現實中的我是這樣,如同我告訴蒸魚的一般,似乎「人生就是一段從鬥志高昂到鬥志低落的過程 」。有點覺得好笑。之前有人說過,我的內心住著會自己辯論的正方與反方,只要我有一個想法,就會有另外一個想法來說服我那是行不通的。結局:我最大的阻礙來自我自己。很想突破這樣的狀況。

「我決定要這麼做。」

「我願意試試看。」

「我想要這樣。」

「我知道了。」

希望不久的將來,我可以充滿勇氣和自信的說出這些話,而不是像現在這樣不成熟,只因為一點小事內心就碎成玻璃渣子。



#Life is tough,
#but so are you.



 by S
someone who wants to be strong and powerful.

喃喃自語






「我一生渴望被人收藏好,
妥善安放,細心保存。
免我驚,免我苦,免我四下流離,免我無枝可依。
但那人,我知,我一直知,
他永不會來。」



匡匡《時有女子》

電影 / 模仿遊戲 The Imitation Game




模仿遊戲 / The Imitation Game (2014)


Now, if you wish you could have been normal... I can promise you I do not. The world is an infinitely better place precisely because you weren't.


從第一幕垂眸靜坐的BC就打算讓萬千少女尖叫的一部電影(迷妹發言無誤)。

好啦,前言是,自從看完大法官之後就和某同事討論了一下,覺得大法官說不上不好看,卻也並非好看到看完後會激動的想立即推薦給別人的電影。但模仿遊戲是。

我得承認,在看完模仿遊戲之後,有點意外奧斯卡男主角是頒給愛的萬物論(雖然我也愛Eddie,而他的表演也是非常出色!)。在我的淺見裡,國仇這種題材的格局應當大過家恨,而雖然Benedict Cumberbatch演的依然是一個有些目中無人的天才角色(他就是有辦法演那種拉高整條街智商的角色),但這次他的角色富含感情,隱藏很深很深的感情,以至於電影的結局讓我十分意外。

在Turing這角色上,一直在探討一件事情:正常 (normal) / 不正常。

我覺得很有意思,因為電影的呈現並不是在說Alan Turing這位數學天才有多「特別」,而是他到底哪裡「不正常」。之後我們知道了,他的所謂的「不正常」並不僅止於他的低社交能力或是解密的能力有多與眾不同,也帶出了在性向方面他被認為異於常人。在電影結束前,Turing起身走向他的Christopher machine,然後關燈,室內陷入黑暗,一切歸於寧靜,這樣安靜的一幕卻使人無限傷感,因為他畢生最真摯的感情,只能寄託在他所創造出來的機器上。我覺得,其實所謂的正常/不正常,正好呼應了在電影裡警察單獨偵訊Turing時,問他覺得到底電腦是不是可以像人類一樣思考的那段:"Of course machines can't think as people do. A machine is different from a person. Hence, they think differently. The interesting question is, just because something, uh... thinks differently from you, does that mean it's not thinking?" 

不一樣,又怎樣?

製造密碼的人或機器很厲害,但解開密碼的更不簡單。電影最後的註解字幕,短短幾行道出了Turing的貢獻,不只縮減戰爭的時間、留給後世發明電腦的靈感、也間接促成了同性情感的解放,那些當初被否決的不正常,正是因為有那些,才有如今的一切。

So,Are you paying attention?



by S

About Me

我的相片
92年生金星人,思想矛盾,經常胡言亂語,但抱持樂觀主義度過每一個今天明天
技術提供:Blogger.